中国青年网北京8月17日电(记者 安俐)“过去在库斯拉甫乡,妇女们一年四季只能在小溪边用手洗衣服,现在搬到了桐安乡,家家户户用上了自来水,我们还用上了洗衣机,再也不用到河边洗衣服了。”维吾尔族姑娘布比沙热向记者讲述了她搬到桐安乡移民安置村后的生活变化。
几年前,布比沙热生活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克陶县库斯拉甫乡,这里是叶尔羌河在山间谷地蜿蜒而下滋润的一片小小绿洲,这条河却也带给这里的百姓们关于洪水最恐惧的记忆。
历史上,叶尔羌河洪灾频发。据统计,在1949年至1999年的50年间,叶尔羌河有36年发生了洪灾。每到汛期,流域9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要参与防洪,物资投入更是不计其数。2021年投产运营的中核集团新华发电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是国家“十三五”期间的百项重大项目之一,也是国务院加快推进的172项重大节水供水工程之一。这座164.8米高的大坝被业界誉为“新疆三峡”,将奔腾的叶尔羌河悄然驯服,让下游农牧民告别了千年水患。新华水力发电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工程建设中心总经理水龙峡告诉记者,“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的建成,彻底解决了叶尔羌河千年水患和流域春旱、夏涝、秋缺、冬枯的问题,滋养了下游数百万人。”
由于地处阿尔塔什水利枢纽的库区,阿克陶县库斯拉甫乡的群众要整体搬迁。像布比沙热一样的年轻人对大山外的生活充满着向往,贫穷落后曾是库斯拉甫乡挥之不去的阴霾,在她的记忆中,家乡一到下雨就会停电,“最长的一次,六个月没有电。”新华发电第一批移民干部周景芳近距离观察村民的生活时,深感这里生活的不易,“有的家庭唯一的电器就是一只手电筒。”
新华发电第一批移民干部周景芳向记者讲解桐安乡移民安置工作。中国青年网记者安俐 摄
到了不得不改变的时候,但数千名群众的安置问题谈何容易,周景芳参与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的移民安置工作,他与地方移民干部、工程设计人员展开搬迁实物调查,几个月下来,走访了茫茫昆仑山中4个村和17个村民小组,对方圆200公里内的移民所涉及的土地数量、林木种类、房屋权属等进行详细核实,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搬迁后,我们去哪养羊”“搬迁之后我们靠什么脱贫”“我们家世代生活在叶尔羌河沿岸,离不开这条河”……搬迁近在眼前,故土难离的情感难免涌现,周景芳耐心配合地方政府深入移民家中开展动员,耐心向村民解释移民政策,经过三个月的艰苦工作,全部村民同意搬迁并签字确认。
2018年8月20日,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库区移民搬迁工作启动,4234人挥别故土,在100公里外的新家园开启了新生活。周景芳背负新的使命,深入库区指挥、协调帮助开展各项搬迁工作。
尽管做足了准备,但许多人从未走出过大山,还是遇到不少难题。周景芳带领工作队员奔前跑后,解决各种问题,尽量满足大伙的不同需求。他们困了就睡在搬迁走的移民家中,饿了就吃一口馕,一户一户落实移民搬迁方案,一村一村组织搬迁工作。
历经39个日夜的奋斗,2018年9月28日这一天,25个批次的移民搬迁工作终于全部完成,包括新疆喀什、克州两地4县的4个乡镇、6个行政村,1156户村民都安全、顺利、高效地完成了搬迁工作。
桐安乡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化着。幼儿园、卫生院拔地而起,安置房、绿化带整齐划一,迁入新居的居民都住进了独立的小楼,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齐全。桐安乡居民与玉素甫卡德尔·买买提告诉记者:“以前我们在山沟沟里的一个小小的地方,艰苦得很。现在我们有这么大的院子,心里很感激。”
如今,19岁的布比沙热在桐安乡移民搬迁感恩教育基地从事讲解员工作,业余时间在农民夜校学习文化知识。和她同龄的伙伴们有的在桐安乡里的服装纺织厂里工作,有的外出打工。大家有一个共识,就是只有让越来越多群众实现就业,贫困农牧民的注意力才能逐渐转移到发展上来。在桐安乡有一片上百亩的沙棘林,桐安乡党委书记樊科兴告诉记者:“沙棘种植能增加集体收入,让村民致富增收。现在乡里正在对接,准备引进深加工企业,未来可能会推出沙棘啤酒等产品,在种植和产业加工端持续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
居民在桐安乡服装纺织厂工作。中国青年网记者安俐 摄
周景芳时常会去移民家做客,拉家常。他觉得在桐安乡的经历,不仅是他职业生涯中的一次重要历程,而且能参与阿尔塔什工程的移民工作,为村民办点实事,这是他这辈子最幸福的事。他告诉记者,2021年退休前,他再一次站在阿尔塔什水利枢纽工程上,看着眼前的大坝,突然明白了人生里程碑的意义,他相信这也是属于所有中核新华人的里程碑。